大沙灣石圍遺構位於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105巷內,亦為市定古蹟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後方(基隆市中正路111、113號),北側現為貨櫃碼頭,南側為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,東側為三層樓的民宅,西側除鄰接中正路105巷道外,周圍建築亦多為3至5層樓的建築。
清法戰爭主戰場
基隆設置砲臺,始自西荷時期,經歷政權的轉移,砲臺依舊環佈基隆港,尤其清領時期,鑑於海寇侵擾及外國覬覦,遂於口門內外設置諸多砲臺。這些砲臺位置也因戰事而有所更動,尤以沙灣地區為最。經由地圖的比對得證,經歷清法戰爭的主戰砲臺,並非「海門天險」的前身二沙灣砲臺,而是頂石閣砲臺的前身大沙灣砲臺,而此砲臺的設置可以追溯至1840年(道光二十年)以前。
石圍正是位於清法戰爭的主戰場大沙灣。在清法戰爭之前,大沙灣砲臺為設於沿岸平坦地形的平面型砲臺,易受潮汐侵蝕牆基,故須石圍防潮之用。且因砲址明顯,砲臺石牆容易遭受砲擊,故需要修築石圍,以為防禦砲臺之用。同時為彌補大沙灣主戰砲臺的近攻不易的闕失,於石圍間另築有可供兵勇駐守,安置輕砲的土壘,簡易型砲臺,以資協防砲臺之用。因此現存大沙灣石圍遺構,包括土圍及土壘兩個部份。
承載平面型砲台型制的土壘
極似土圍、土壘的大沙灣遺構,並非臨時的軍事工程,而是因應平面型砲臺型制需求而規劃,如以外國船堅砲利的標準衡量,雖屬土法煉鋼,卻也創擊英軍、法軍旗艦。然而清法戰爭後,劉銘傳相形度勢,於旭丘及二沙灣與大沙灣之間的山區,改築高地砲臺。由於該型製砲臺具有天然掩蔽以避砲擊,因此受創的大沙灣土圍、土壘,已失軍事防禦之必要性,遂無議修復,乃廢置遺構於原址。
經歷鴉片與清法戰爭/現今稀有珍貴的遺跡
臺灣目前現存經歷鴉片戰爭、清法戰爭的歷史遺跡,已所剩無幾。隨著聚落發展,都市開發,現存者也面臨存留的危機,基隆大沙灣石圍即為其中一例。雖然目前石圍僅存遺構,然而參與基隆的兩次歷史性的戰役,其歷史意義絕對不下於海門天險,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綜觀周圍環境,大沙灣石圍因北側臨海,南側環山,使得本地區成為北臺灣海防的重要地帶,周圍的文化資產,如國定古蹟二沙灣砲台(海門天險)、市定古蹟清法戰爭紀念園區、基隆要塞司令官邸、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等,以及歷史建築民族英雄紀念碑等,整體環境承載了諸多的記憶。
開放自由參觀。
聯絡單位:文化資產科
聯絡電話:(02)2422-4170
大沙灣石圍遺構位於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105巷內,亦為市定古蹟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後方(基隆市中正路111、113號),北側現為貨櫃碼頭,南側為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,東側為三層樓的民宅,西側除鄰接中正路105巷道外,周圍建築亦多為3至5層樓的建築。
清法戰爭主戰場
基隆設置砲臺,始自西荷時期,經歷政權的轉移,砲臺依舊環佈基隆港,尤其清領時期,鑑於海寇侵擾及外國覬覦,遂於口門內外設置諸多砲臺。這些砲臺位置也因戰事而有所更動,尤以沙灣地區為最。經由地圖的比對得證,經歷清法戰爭的主戰砲臺,並非「海門天險」的前身二沙灣砲臺,而是頂石閣砲臺的前身大沙灣砲臺,而此砲臺的設置可以追溯至1840年(道光二十年)以前。
石圍正是位於清法戰爭的主戰場大沙灣。在清法戰爭之前,大沙灣砲臺為設於沿岸平坦地形的平面型砲臺,易受潮汐侵蝕牆基,故須石圍防潮之用。且因砲址明顯,砲臺石牆容易遭受砲擊,故需要修築石圍,以為防禦砲臺之用。同時為彌補大沙灣主戰砲臺的近攻不易的闕失,於石圍間另築有可供兵勇駐守,安置輕砲的土壘,簡易型砲臺,以資協防砲臺之用。因此現存大沙灣石圍遺構,包括土圍及土壘兩個部份。
承載平面型砲台型制的土壘
極似土圍、土壘的大沙灣遺構,並非臨時的軍事工程,而是因應平面型砲臺型制需求而規劃,如以外國船堅砲利的標準衡量,雖屬土法煉鋼,卻也創擊英軍、法軍旗艦。然而清法戰爭後,劉銘傳相形度勢,於旭丘及二沙灣與大沙灣之間的山區,改築高地砲臺。由於該型製砲臺具有天然掩蔽以避砲擊,因此受創的大沙灣土圍、土壘,已失軍事防禦之必要性,遂無議修復,乃廢置遺構於原址。
經歷鴉片與清法戰爭/現今稀有珍貴的遺跡
臺灣目前現存經歷鴉片戰爭、清法戰爭的歷史遺跡,已所剩無幾。隨著聚落發展,都市開發,現存者也面臨存留的危機,基隆大沙灣石圍即為其中一例。雖然目前石圍僅存遺構,然而參與基隆的兩次歷史性的戰役,其歷史意義絕對不下於海門天險,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綜觀周圍環境,大沙灣石圍因北側臨海,南側環山,使得本地區成為北臺灣海防的重要地帶,周圍的文化資產,如國定古蹟二沙灣砲台(海門天險)、市定古蹟清法戰爭紀念園區、基隆要塞司令官邸、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等,以及歷史建築民族英雄紀念碑等,整體環境承載了諸多的記憶。
開放自由參觀。
聯絡單位:文化資產科
聯絡電話:(02)2422-4170